编辑:火星阅读    更新时间: 2025-11-03 21:53
全文阅读

只是把通知书仔细折好,放进书包最里层。

像完成了一个秘密的交接仪式。

离家那天,我爸开车送我去火车站。

一路无话。

进站前,他塞给我一张银行卡。

「生活费按月打给你。不够……再说。」

我捏着卡片,点点头。

他看着我,嘴唇动了动,似乎想说什么。

最终只是拍拍我的肩:「照顾好自己。」

火车启动,驶出站台。

我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风景,心里奇异地平静。

甚至,有一丝轻松。

我终于,离开了那个名为「家」的引力场。

可以做李夕照,而不只是「李朝阳的妹妹」。

大学的生活,比想象中平淡。

这里的同学不知道朝阳,不知道我「文静」的标签。

我可以悄悄躲在人群里,重新生长。

专业课并不轻松。

尤其是实践课。当别的同学对着镜头侃侃而谈,我握着话筒的手心全是汗。

老师点评:「李夕照,内容不错,但表现力弱了点。」

我低下头,习惯性地接受评判。

直到有一天,选修课的老师把我留下。

他是个年轻老师,姓陈,据说做过几年记者。

「李夕照,我看过你交的几篇评论。」

他推了推眼镜,「角度很刁钻,文字也冷。跟你本人不太一样。」

我心里一紧。

「不过,」他话锋一转,「这种冷感,在某些题材上,是优势。」

他给我推荐了几个非虚构写作的平台,还有几个风格独特的公众号。

「试试看。不一定非要站在台前。」

那个下午,我坐在图书馆,把他推荐的文章一篇篇看完。

有一种东西,在胸腔里慢慢苏醒。

原来,表达不只有一种声音。

原来,安静,也可以是一种力量。

我开始偷偷给一些平台投稿。

用化名。

写城市边缘的夜班公交司机,写老旧小区里独自抚养孙子的收废品老人,写网络另一端,那个因为口吃而只敢打字交友的男孩。

稿费很低,几十块,一百块。

但每一次邮件发出去,等待回复的过程,都像在暗夜里埋下一颗种子。

偶尔,会发芽。

大一下学期,我的一篇关于「失语症」群体的文章,被一个不小的平台转载了。

全文阅读
上一章 返回本书目录 下一章

同类推荐